2025年了,品牌还要开发布会吗?
- 04-29
- 04-29
- 04-29
- 04-29
- 04-28
- 04-27
- 04-27
- 04-24
- 04-24
- 04-24
- 04-24
- 04-22
过去一年,行业对发布会的讨论骤然升温。小米汽车发布会与创始人IP的共振,成就现象级营销。爆款在前,谁不渴望复制这般泼天富贵?但现实往往残酷——极氪的“车上吃火锅”沦为黑红争议,苹果的“科技春晚”被批挤牙膏式创新。当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重投入的发布会愈发像一场奢侈的赌局:品牌是否该押注发布会?
一、发布会,是战略望远镜还是战术显微镜?
当下营销环境的矛盾在于:数据驱动要求即时反馈,但品牌资产的积累需要长期叙事。发布会恰恰是破解这一矛盾的枢纽——它既需锚定长期战略方向,又要完成当下用户触达的精准穿透。
战略望远镜的价值在于,发布会为品牌提供“认知基建”的黄金场景。早期行业发布会多停留在产品说明书阶段,参数堆砌却难抵用户遗忘曲线。而近年头部品牌的实践显示,成功的发布会需构建三层叙事:技术突破锚定行业话语权,文化符号沉淀情感溢价,场景提案重塑用户生活方式。
战术显微镜的意义则在于,发布会需成为整合营销资源的“超级接口”。信息粉尘化时代,用户注意力被切割为无数碎片。发布会如同一间降噪的隔音室,让品牌在集中爆破中穿透行业噪音。
二、从“参数展销”到“认知基建”的四重跃迁
当白牌以低价横扫市场,发布会的存在价值更需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秀场,而是品牌参与高阶竞争的入场券。
1.技术伦理重构者
在参数内卷的困局中,头部品牌开始用发布会输出“科技价值观”。某企业提出“仁爱为体、合理为度”的创新观,将冰箱铰链技术升华为“135度开门的人文关怀”。这种超越功能层面的价值主张,实则在建立技术信任状的同时,预设行业竞争的新规则。
2.文化符号制造机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成为破解同质化的利器。某厨电品牌曾发起“造字运动”,自创厨房专属汉字登上主流媒体,将油烟机性能转化为文化解码游戏。
3.场景革命发起人
耐消品尤其需要打破单品思维。某企业提出“全场景解决方案”,将发布会打造成“幸福社区”提案,用邻里记忆激活都市人群的情感共鸣。这种场景化升维,实则是将用户决策逻辑从“比价”扭转为“比价值”。
4.组织能力试金石
发布会的成败,本质是企业战略协同能力的显影。这种组织进化,使发布会从市场部的独角戏,蜕变为企业经营的系统战役。
三、未来发布会的三个确定性
一:技术必须可感知
参数竞赛已触天花板,用户需要“五感验证”。某冰箱品牌邀请用户触摸-18℃急冻后的玫瑰花,用触觉颠覆保鲜认知
二:内容必须可运营
“即抛型发布会”已成过去式。某品牌将年度主题影片拆解为500条短视频,通过算法实现“四季传播”;另一企业将产品实验数据转化为行业白皮书,在搜索引擎霸榜180天。这种“中心爆破+长尾运营”模式,本质是将单次发布会转化为品牌内容的永动机。
三:价值观必须可沉淀
当低价成为流量密码,价值观输出是品牌最后的护城河。某企业连续三年发布“国民健康洞见”,将技术迭代与时代情绪绑定。这种价值观的连续性表达,本质是在用户心中浇筑“信任基石”。
发布会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未来,发布会不会消失,但会分化——平庸者继续挤牙膏,清醒者早已将其升维为战略校验场。在这里,技术突破与人文关怀共振,场景提案与文化符号共生,而品牌终将在用户心智中,建起一座抵御周期波动的永恒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