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营销观察:解码热点背后的三大品牌进化方向
- 07-14
- 07-14
- 07-11
- 07-08
- 07-08
- 07-08
- 07-04
- 07-04
- 07-04
- 07-04
- 07-01
- 07-01
2025年行至中局,从开年“哪吒”引爆的联名狂潮,到年中LV“路易号”巨轮驶入视野,热点更迭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品牌们在这波浪潮中,既是弄潮儿,又是敏锐的观察者。透过上半年那些引发全民讨论的热点事件——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的“商战连续剧”、小红书闪电响应“TikTok难民”,还是文旅局的“凡尔赛式道歉”与吉祥物的集体“戏精”上身——我们清晰地捕捉到品牌营销正在经历的深刻进化。这些热点并非孤立现象,它们共同指向了品牌在竞争新格局下聚焦的三大核心方向:情绪价值的深度绑定、场景体验的重构升级、以及社会文化连接的深化。
方向一:情绪价值——品牌竞争的新货币
2025年的品牌商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与价格,情绪价值成为了争夺用户心智的核心战场。
商战“连续剧化”:麦当劳与肯德基的“好鸡争霸”到“派”系之争,京东、美团、饿了么的外卖“麻辣香甜”大战,无不将竞争包装成充满娱乐性和互动性的“连续剧”。这种旗鼓相当的“有来有往”,不仅炒热了话题,更通过共享流量红利,精准地戳中了大众的情绪爽点。关键在“听劝”:品牌将剧情走向交给用户“导演”,全民追更的热情让Campaign升级为现象级娱乐事件。这预示着未来的竞争,是情绪价值和社交场景构建能力的较量。
明星选人“去流量化”:品牌在明星合作上更注重与品牌调性的情绪契合度和制造话题的能力。贾冰的“小品式”出圈,文淇、蒋奇明代表的“松系”质感,甚至胡彦斌的“背书”人设、吴彦祖的“英文名”梗,都跳脱了唯流量论。品牌或为新品造势,或强化形象,或像伊利寻找节日突围新解法,选人标尺的多元化,核心是服务于明确的营销诉求——精准传递品牌想要的情绪共鸣。
虚拟IP的“情绪经济”爆发:“哪吒”、LABUBU、“卜卜”、黑皮Hello Kitty等虚拟IP的集体走红,是年轻人寻求情绪出口和身份认同的集中体现。“痛”文化下的归属感与共鸣,转化为强劲的消费力。IP运营方也构建起成熟的“情感供给链”(内容共创、明星联动、限量发售、社群互动)。品牌若想如蒙牛、星巴克般成功“接住”这波红利,眼光、速度、创意形式缺一不可,最终指向与年轻用户基于IP的双向情感奔赴。
“网速”即响应力:热点转瞬即逝,品牌比拼的是对大众情绪的即时感知与响应能力。小红书一键翻译功能应对“TikTok难民”,双汇火速提供“粉色小猪”表情包素材并响应周边提议,Fan Beauty“二搭”素人摄影师,都体现了这种“听劝”精神。“网速快”的本质,是将热点背后的大众情绪快速内化为品牌内容,借助“梗”的社交属性与用户玩在一起,建立深度连接。
方向二:场景体验——线下价值的强势回归与重塑
线上流量日益昂贵,品牌重新认识到线下场景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并致力于将其打造为更富感染力和体验感的触点。
户外广告的“内容为王”:苏超海报引爆网络、吴艳妮&母亲同框的adidas广告、杨幂的思加图文案、MUJI的“川流有息”围挡……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优质创意内核是户外广告出圈的第一要义。相较于过往的“炫技”,简洁有力的文案、干净出彩的海报、新颖的表达更能赢得好感。户外广告凭借其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广阔人群覆盖度、有效打破圈层的能力,正重回品牌创意表达的中心舞台。
吉祥物的“人格化”冲锋:多邻国的“多儿”上演死亡闹剧,雪王现身上市敲钟,海天“攒局整活”——吉祥物正成为品牌人格化营销的主力军。相比流动性高的明星代言人,吉祥物与品牌绑定更深,是品牌形象与理念的长期载体,更是连接用户情绪的核心桥梁。它们通过高频、甚至“抽象”的互动,持续强化品牌心智(如多儿的“劝学”),满足年轻人对品牌情绪价值的复合期待,沉淀为长期用户资产。
空间体验的“地标化”野心:无论是奢侈品还是快时尚,都在重注线下超级大店。LV“路易号”巨轮、罗意威上海之家(联名哈啰)、蒂芙尼成都旗舰店,卷面积、卷审美、卷体验,旨在打造城市新地标。ZARA南京亚洲旗舰店、H&M淮海路概念空间,则标志着快时尚通过“超级大店”模式进行高端化转型和形象重塑。这些大店的核心任务已超越单纯销售,成为传递品牌理念、构建独特场景、提供无可替代体验、重建深层用户链接的战略性存在。
方向三:社会文化连接——地域与生命的深度共鸣
品牌营销的触角,正更深地探入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议题的土壤中,寻求更深层次的情感共振和价值表达。
在地营销的“情绪共振”:文旅局的“花式整活”(邯郸“凡尔赛道歉”、扬州“敲背组曲”、常州恐龙助阵苏超)已具备鲜明的品牌思维。同时,品牌如FREITAG再造泉州渔港风味、朴朴超市拜关公注入“忠义”基因,都在深入地域挖掘文化关联点。无论城市大小,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总能触动人心。在地营销的核心,在于抓取锐利文化触点,构建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形象,实现与目标人群的情绪共振。
人宠关系的“共生”营销:宠物角色转变(超越4岁以下幼儿数量)、养宠观念进阶(宠物是需被尊重的独立个体),推动人宠营销成为表达品牌情绪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抓手。南京景枫中心视宠物为共建者,在节点展开营销;1点点、名创优品(本土犬保护)则将宠物友好或公益作为品牌主线。营销实践正从基础的“宠物友好”走向更深层次的“人宠共生”,既承接宠物主升级的情绪需求(陪伴、社交、空间),也通过公益行动拓展品牌责任的边界,回应社会对动物权益的普遍关注。